本實用新型涉及碳化硅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碳化硅雙管板換熱器。
背景技術:
在換熱器的工作中,常會遇到管程和殼程介質嚴格禁止混合的工況,這種情況下,目前工程上常采用雙管板的結構,碳化硅換熱器是一種利用碳化硅陶瓷材料作為傳熱介質的新型換熱器,由于碳化硅陶瓷具有耐腐蝕、耐高溫、高熱導、高硬度、耐磨等優良特性,因此被廣泛使用。
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立式雙管板換熱器(授權公告號cnu),該專利技術具有熱交換效果好,熱利用率高,高效節能等,但是沒有設置橡膠密封圈,不能提高殼程管板與換熱機構的連接處的密閉效果,沒有通過殼程管板使**管箱和第二管箱分別與殼程隔離,不能在泄漏時,避免殼程受到腐蝕,沒有設置壓力表,不能在**時間發現流體泄露。因此,本領域技術人員提供了一種碳化硅雙管板換熱器,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碳化硅雙管板換熱器,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沒有設置橡膠密封圈,不能提高殼程管板與換熱機構的連接處的密閉效果,沒有通過殼程管板使**管箱和第二管箱分別與殼程隔離,不能在泄漏時,避免殼程受到腐蝕,沒有設置壓力表,不能在**時間發現流體泄露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碳化硅雙管板換熱器,包括殼程,所述殼程的一端設置有**管箱,且殼程的另一端設置有第二管箱,所述殼程的頂端靠近第二管箱的一側設置有第二流體出口,且殼程的底端靠近**管箱的一側設置有第二流體進口,所述殼程的底端靠近第二流體進口的一側固定連接有支架,且殼程的內部安裝有換熱機構,所述換熱機構的兩端均設置有殼程管板,所述第二管箱的一端貫穿連接有第**體出口,所述第**體出口的頂端靠近第二管箱的外側設置有壓力表,所述**管箱的一端貫穿設置有第**體進口。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換熱機構包括管程,所述管程的兩端均設置有管程管板,且管程的外側上下交叉設置有折流板,所述管程管板的一端嵌入設置有橡膠密封圈。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殼程管板包括拱形罩板,所述拱形罩板的一端固定連接有連接管,且拱形罩板的另一端的外側固定連接有環形連接板,所述環形連接板的一端靠近拱形罩板的外側開設有第二螺紋孔,且環形連接板的一端靠近第二螺紋孔的外側開設有**螺紋孔。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環形連接板的一端遠離拱形罩板的一側開設有環形凹槽,所述橡膠密封圈與拱形罩板通過環形凹槽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螺紋孔的內側設置有螺栓,所述環形連接板與管程管板通過第二螺紋孔的內側的螺栓固定連接,所述**螺紋孔的內側也設置有螺栓,所述環形連接板的兩端的外側同時與殼程和第二管箱通過**螺紋孔的內側的螺栓固定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連接管分別位于第二管箱和**管箱的內部,且連接管與第**體出口和第**體進口均通過法蘭盤連接,所述管程為一種碳化硅材質的構件。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通過外部的螺栓使殼程管板與換熱機構形成密閉的結構,再通過橡膠密封圈提高了殼程管板與換熱機構的連接處的密封效果,從而有效地防止的換熱機構內部的腐蝕性流體泄露到殼程內,造成了殼程內部受到腐蝕,提高了殼程的使用壽命,通過殼程管板使**管箱和第二管箱分別與殼程隔離,當第**體進口或第**體出口與連接管連接處發生泄露后,腐蝕性氣體被殼程管板阻擋在**管箱和第二管箱內部,而不會進入殼程內部,減小了換熱器腐蝕的范圍,有效地降低了損失的風險,通過壓力表檢測腐蝕性流體出口的壓力值,當壓力突然發生驟變時,可以提醒使用者,測腐蝕性流體可能發生泄露,使損失降低到*小。
附圖說明
圖1為一種碳化硅雙管板換熱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一種碳化硅雙管板換熱器中換熱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一種碳化硅雙管板換熱器中殼程管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殼程;2、換熱機構;21、管程;22、折流板;23、管程管板;24、橡膠密封圈;3、**管箱;4、第**體進口;5、第二流體進口;6、支架;7、第**體出口;8、壓力表;9、殼程管板;91、拱形罩板;92、**螺紋孔;93、第二螺紋孔;94、環形連接板;95、連接管;10、第二管箱;11、第二流體出口。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3,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一種碳化硅雙管板換熱器,包括殼程1,殼程1的一端設置有**管箱3,殼程1的另一端設置有第二管箱10,殼程1的頂端靠近第二管箱10的一側設置有第二流體出口11,殼程1的底端靠近**管箱3的一側設置有第二流體進口5,殼程1的底端靠近第二流體進口5的一側固定連接有支架6,殼程1的內部安裝有換熱機構2,換熱機構2的兩端均設置有殼程管板9,第二管箱10的一端貫穿連接有第**體出口7,第**體出口7的頂端靠近第二管箱10的外側設置有壓力表8,**管箱3的一端貫穿設置有第**體進口4。
為了實現流體之間的換熱,換熱機構2包括管程21,管程21的兩端均設置有管程管板23,管程21的外側上下交叉設置有折流板22,管程管板23的一端嵌入設置有橡膠密封圈24。
為了實現兩種流體之間的隔離,殼程管板9包括拱形罩板91,拱形罩板91的一端固定連接有連接管95,拱形罩板91的另一端的外側固定連接有環形連接板94,環形連接板94的一端靠近拱形罩板91的外側開設有第二螺紋孔93,環形連接板94的一端靠近第二螺紋孔93的外側開設有**螺紋孔92。
為提高環形連接板94與管程管板23密閉效果,環形連接板94的一端遠離拱形罩板91的一側開設有環形凹槽,橡膠密封圈24與拱形罩板91通過環形凹槽連接。
為了使環形連接板94與管程管板23固定在一起,第二螺紋孔93的內側設置有螺栓,環形連接板94與管程管板23通過第二螺紋孔93的內側的螺栓固定連接,為了使環形連接板94同時與殼程1和第二管箱10固定在一起,**螺紋孔92的內側也設置有螺栓,環形連接板94的兩端的外側同時與殼程1和第二管箱10通過**螺紋孔92的內側的螺栓固定連接。
為了方便拆卸第二管箱10和**管箱3,連接管95分別位于第二管箱10和**管箱3的內部,連接管95與第**體出口7和第**體進口4均通過法蘭盤連接,為了提高管程21的抗腐蝕性,管程21為一種碳化硅材質的構件。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首先,從第二流體進口5流入熱流體或冷流體,熱流體或冷流體進入殼程1的內部,并經過折流板22增加熱流體或冷流體流動的行程,同時從第**體進口4流入腐蝕性流體,腐蝕性流體**入**管箱3內部的殼程管板9內,再進入管程21內,腐蝕性流體通過管程21時,從殼程1的內部的熱流體或冷流體中吸熱或散熱,從而達到換熱的效果,*后,熱流體或冷流體從第二流體出口11流出,腐蝕性流體從第**體出口7流出,通過壓力表8檢測第**體出口7出口處腐蝕性流體的壓力值,通過外部的螺栓使殼程管板9與換熱機構2形成密閉的結構,再通過橡膠密封圈24提高了殼程管板9與換熱機構2的連接處的密封效果,從而有效地防止的換熱機構2內部的腐蝕性流體泄露到殼程1內,造成了殼程1內部受到腐蝕,通過殼程管板9使**管箱3和第二管箱10分別與殼程1隔離,當第**體進口4或第**體出口7與連接管95連接處發生泄露后,腐蝕性氣體被殼程管板9阻擋在**管箱3和第二管箱10內部,而不會進入殼程1內部,減小了換熱器腐蝕的范圍。
以上所述的,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實用新型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部分內容來源于網絡,僅用于學習分享,如發現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謝謝。